Editor’s choice |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度主编精选
全文字数: 3245
阅读时间:10分钟
主编倾力推荐,要耐心读完哦~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 田海龙
接受了iResearch外语学术科研平台的邀请,答应为其开办的“主编推荐”栏目推荐几篇《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刊发的好文章,才认识到这个任务有多难。原因很简单,我们刊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主编和编辑的心血之作,都是我们的最爱,也理所当然的都是好文章。可又不能都推荐,所以难啊……
既然领了任务,就一定要完成。于是,在拖了很久之后,终于想起来,还是介绍一下《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推出的几个特色专栏和栏目吧。
六个专栏
“跨学科话语研究”专栏
2017年第1期刊发了中山大学丁建新教授主持的“跨学科话语研究”专栏。正如丁教授在主持人语中所讲,话语研究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因此他在这个专栏里组织了四篇文章,分别涉及到传播学、历史学、建筑学、文学四个领域,体现出话语研究理论的拓展与应用的深入。这四篇文章是:华南农业大学沈文静博士的《二次元社会现实的建构——以〈发条橙〉中纳查奇语为例》、吉首大学林燕老师的《历史话语的互文性研究——以〈柳如是别传〉中的引用为例》、重庆邮电大学王晶老师的《新媒体环境下引力波的话语亲和力建构》、以及丁建新教授与其博士生谭晖合作的《空间视角下中国后现代建筑话语分析》。感兴趣的老师可以找来一读。
“中央文献俄译研究”、“中央文献术语翻译研究”、“话语与中央文献英译研究”专栏
2017年第2期刊发了天津外国语大学姜雅明教授主持的“中央文献俄译研究”专栏,第3期刊发了天津外国语大学王铭玉教授主持的“中央文献术语翻译研究”专栏,第5期刊发了天津外国语大学田海龙教授主持的“话语与中央文献英译研究”专栏。这三个专栏不仅对天津外国语大学与中央编译局联合进行的“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研究”博士培养项目是一个有力的支撑,而且体现出中央文献对外翻译研究方面取得的新的理论成果。姜雅明教授组织的三篇文章,从中央文献文本的语言文化价值视角去探讨翻译问题,尝试用不同的理论阐释和分析在不同语言层面中蕴含的中国特色文化价值观念及其翻译策略;王铭玉教授组织的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理论,对当前中央文献术语翻译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为文献翻译工作提出了颇有价值的见解;田海龙教授组织的三篇文章,从话语研究中吸取一些有用的概念、理念和框架(如再情景化和费尔克劳的三维话语分析框架),重新审视翻译研究关注的“忠实-灵活”以及“主体性”等问题,进而提出一个中央文献英译的话语研究范式。中央文献对外翻译研究不仅在博士培养方面具有特色,而且在理论研究方面也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今后还会助力这方面的研究。
“社会翻译学”研究专栏
2017年《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刊发的另一个专栏是第4期上王洪涛教授主持的“社会翻译学”研究专栏。“社会翻译学”1972年由霍姆斯(James Holmes)在其译学名篇《翻译学的名与实》中首次提出,其所引领的社会学路径翻译研究,融合且贯通了先前翻译研究的语文学、语言学与文化研究模式,丰富并完善了翻译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这个专栏刊发的三篇文章,分别是汪宝荣教授撰写的《中国文学译作在西方传播的社会学分析模式》、陆志国博士撰写的《茅盾的苏联战争文学译介:社会学的分析与解读》、以及王洪涛教授和博士生宋仕振联合撰写的《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台北人>的英译及传播探析》。正如王洪涛教授在主持语中所讲,社会翻译学是当前新兴的一个翻译研究领域,将来会出现更多富有创见的探索与成果。
“语料库语言学应用研究”专栏
2017年第6期刊发了河南师范大学刘国兵教授主持的“语料库语言学应用研究”专栏。语料库语言学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语料库迅速发展成为语言描写与研究的主流范式。特别是大数据背景下,新的理念、技术、方法层出不穷,人们基于语料库进行语言学研究的热情空前高涨,语料库语言学的应用范围得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也变得更加多元。可以说,这个专栏的刊发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在理论应用方面的一些特点。刘国兵和杜亚平的论文采用语料库驱动的动词配价结构描写体系,重点对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中APPOINT一词在主动句式、被动句式以及其他句式中的配价结构进行了详细探讨。孙海燕采用中介语对比分析的方法,主要考察了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中不同水平学习者的搭配使用情况,意在研究不同阶段学习者英语搭配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高原现象。于涛基于英语学术写作语料库(BAWE)对母语学习者第一人称单数主格形式I在学术写作中的自我指称与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唐青叶和史晓云的论文借用三个语料库(COHA,COCA和GloWbE)对globalization一词在不同时间和地域的词汇句法及话语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揭示全球化的话语构建特点以及不同时空人们对全球化的认知特征。刘泽军和李文平基于语料库的方法从使用类型、句式构成、指示距离、功能要素等层面对现代日语同名词主题显现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希望这个专栏能够引发更多的语料库语言学应用研究,也对语料库语言学有所贡献。
除了这六个专栏的文章之外,2017年刊发的一个“学术讨论”栏目和两个年度学术综述文章也特别向读者推荐。
“学术讨论”栏目
2017年第3期刊发了湖南城市学院尹穗琼老师撰写的《生态翻译学若干问题探讨——与胡庚申教授就<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中的部分观点进行商榷》一文。这是一篇自然投稿,在经过编辑部初审、专家外审以及作者修改之后,编辑部初步决定录用这篇稿件。遵循国际学术惯例,编辑部与作者商量可否请被商榷的胡庚申老师写一篇回应文章。在得到作者同意的情况下,编辑部几经波折,终于联系上胡庚申老师,并得到胡老师的应允写一篇回应文章。编辑部将隐去商榷者姓名的稿件发给胡庚申老师,请其写一篇回应文章。后来这篇回应文章由广西科技大学的罗迪江老师撰写,胡老师阅后同意其观点并署名。编辑部将这篇回应文章发给尹穗琼老师阅读,尹穗琼老师又作了再次回应。这样,就形成了2017年第3期上的“商榷——回应——再回应”三篇学术讨论文章。在刊发之前,编辑部将这三篇文章分别发给讨论的双方作者审定,在大家就讨论的语气和文章的用词等方面无异议之后,才刊发出来。这样的一组学术讨论文章历时一年多,包含了编辑部老师的心血,也体现出作者的学术追求。它的意义不仅在于通过讨论对相关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当然,这种认识的清晰程度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在于这样的学术讨论对于学术期刊而言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习过程。
两篇学术综述文章
主编还愿意推荐两篇综述文章。一篇是刊发在2017年第4期上天津商业大学赵芃博士撰写的《2016年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和深圳大学王莹、李希希两位老师撰写的《2016年中国翻译研究年度综述》。《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在2016年第3期和第6期分别刊发过批评话语分析和翻译研究2015年的年度综述,2018年也还会继续刊发这类的年度综述文章,欢迎老师们投稿。
这里有两个考虑和大家交流。一个考虑是,与其用万把字综述一个领域国内外的十年或二十年的研究成果,不如用万把字把一个年度的相关研究梳理清楚,发现其特征,这样,多年后便可显现出这个领域的发展脉络。同样是万把字的文章,梳理一年的成果肯定比梳理十年二十年的成果更为细致并具有说服力。第二个考虑是,在对某个领域的研究进行年度综述的时候,我们更希望读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温度的文章,而不是一组冰冷冷的数据。这需要综述文章的作者在这个领域深耕,对每一篇提到的文章不仅读过,而且要有感觉,感悟到其在这个领域的地位。在这方面,非常赞成赵芃博士这篇综述文章所采取的视角。进入她视野的相关文献不是在中国知网通过输入某个关键词获得的可以量化的数据,而是她通过平时的研究和阅读所掌握的文献。因此,她对文献的梳理不是一个基于一定数量文献的量的研究,而是一个以研究者为工具的、具有扎根理论性质的质的研究。这样的文献梳理虽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文献,但是,根据研究者的志趣和取向所做的年度综述更能体现出作者对这一年研究特点的真实认识和理性判断。
还有很多可以推荐的,如“‘一带一路’沿线语言文化研究”栏目、“学术会议综述”栏目、以及“学术论文”栏目中的很多好文章。这里,向每一位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是你们的好文章铸就了《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的每一点进步和提升。
最后,提前给大家拜年了!
【声明】感谢《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